close

使用清潔劑洗臉、洗手與沐浴最大的目的是清除皮膚上的細菌、油污與灰塵,使人看起來乾淨、清新。然而,清潔劑也對皮膚帶來傷害。唯有瞭解清潔劑可能帶來的傷害,才可能作出正確的使用與發展出更無害的清潔劑。

角質層的結構常被比擬為磚牆:角質細胞就是磚塊,而細胞間隙的基質就是水泥。

皮膚的最外面那一層是表皮層,負有保護的功能。表皮層又可分為幾個構造層,其中最外面的是角質層。角質層可作為保護的屏障,其厚度約 20 微米,由超過10層扁平的角化細胞所構成。整個角質層大約含有蛋白質70%,脂質15%,水分15%。角化細胞內含有角蛋白與天然保濕因子 (包括胺基酸、2--5-羧鈉、乳酸、尿素、一些電解質與其他成分),可以吸收水分。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間隙 (稱為細胞間基質) 則由神經醯胺、膽固醇、脂肪酸與膽固醇酯所組成,形成許多層的脂質層,可以防止水溶性物質穿過。角質層的最下面部分被認為是表皮障壁的主要部分。在此,相鄰的角化細胞藉著特化的橋粒 (稱為角質橋粒;corneodesmosome) 互相鞏固在一起。角化細胞在被推到上層以後,橋粒會被一些內源性與外源性的蛋白質酵素分解,而導致細胞鬆動,最後脫落掉。塵螨與清潔劑就會促進角質橋粒的分解,而破壞角質層的完整性。

在清洗過程中,角質層會迅速吸收水分。水分主要進入角化細胞內,因此造成角化細胞膨脹。清洗過後,水分迅速蒸發,而在清洗後10-30分鐘之間,過度蒸發,而使角質層的含水量比清洗前更低。角質層含水量,在清洗後30分鐘才開始上升,約在清洗後60分鐘達到平衡。當水分從角質層上層迅速蒸發時,就在角質層中產生應力,這就是洗後緊繃的原因。當蒸發速率降低到正常情況,應力就會解除,緊繃感就會消失。這些效應在低濕度與低溫時更加明顯。低濕度也會降低角質層的平衡含水量。

有三個因素控制著清洗中與清洗後短時間內的角質層含水量。第一是清洗中角質層吸收的水分量;第二是擦乾後水分立即的蒸發速度;第三是角質層的平衡含水量。清潔劑中的介面活性劑會經由對角質層的蛋白質與脂質的作用,而影響上述三種變化。就對蛋白質的影響程度而言,介面活性劑的類型依序為:陰離子型 > 兩性離子型 > 非離子型。除了介面活性劑的類型以外,清潔劑的酸鹼度 (pH ) 對皮膚也有很大的影響。鹼性的 pH 值不但增加了蛋白質的膨脹,同時也促進了蛋白酶對角質橋粒的分解作用,因此對角質層完整性的破壞力更強。這裡要特別提出的是,一般的肥皂就是屬於陰離子型介面活性劑,且為鹼性化合物 (pH 9.5-11.0)。因此,肥皂對皮膚的傷害力很強。

整體而言,清潔劑會傷害皮膚,引起脫屑、乾燥、緊繃、粗糙、泛紅與腫脹。

為了要解決清潔劑傷害皮膚的問題,業者常會在配方中添加吸水劑 (例如甘油、乳酸、胺基酸、玻尿酸) 與閉鎖劑 (例如許多種植物油、脂肪酸),企圖促進皮膚的保濕。然而,像甘油、胺基酸、乳酸這類低分子量的水溶性吸水劑 (humectants),極難停留在皮膚中。像植物油這類脂溶性閉鎖劑 (occlusive),也不容易附著在皮膚。因此,整體而言,所有清潔劑都對皮膚有害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

從以上討論來看,所有清潔劑除了具有清潔的作用以外,寧可把它當作是皮膚的大敵,非必要不要使用 (可以不用,就不要用);要使用,儘量使用較溫和的洗潔劑 (皂類不要用),而且不要讓它與皮膚接觸過久。洗完臉,趕快保濕。清潔劑就是清潔劑,如果能夠讓它對皮膚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,就已經是非常好的清潔劑了,不要相信它可以保濕、美白或抗皺,那是不可能的;如果可能,那就更可怕了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洗面乳 皮膚清潔
    全站熱搜

    爸比媽咪H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